“共同富裕视域下博物馆专业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

来源: 发表日期:2022-11-15 177人已读
       10月29日,“共同富裕视域下博物馆专业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博物馆教育发展前沿、博物馆专硕建设与人才培养、其他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三个主题进行了探讨。 

  抓住考古文博事业发展新机遇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讲话。2022年是博物馆学新一轮建设的起始年,因此应当抓住当下考古文博事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开展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贡献。

  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博物馆学领域和浙江省各知名博物馆的行业专家对当前博物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进行了学术指导和跨界交流。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琴结合当下博物馆职能的变化,对博物馆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当下博物馆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有不同收藏对象、研究内容和传播方式。博物馆已经从过去信息的收藏者和登录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的传播者和促成者。她从“沉浸感”为切入点,从科学技术的升级、改进,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文化包容性和博物馆民主化以及文化消费主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下博物馆建设的不足和发展方向。因此博物馆学人才培养应做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应注重对历史文物的当代敏感性、对展览和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及对美术与计算机工具的理解。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陆建松教授根据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求,分析了博物馆专业建设与相关人才培养现状。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专业人才的匮乏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博物馆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此外,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过硬,无法适应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一大痛点。纵览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横向对比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建设,各种类型的新形态博物馆涌现,高校需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专业,避免同质化发展,培养一批跨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人才。

  贴合时代新要求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项隆元教授通过回顾近四十年的博物馆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把握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描画出博物馆专业的历史沿革与人才需求的变化。在分析2022年博物馆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后,他认为,而今博物馆行业发展呈现公共化、社会化与专业化的新趋势。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博物馆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这决定了文化共享的力度增强,能够惠及更多群众。同时,博物馆功能的转变也要求更多具有管理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进入这个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随之而来的挑战,各个院校在博物馆专业课程设置,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应贴合时代新要求,满足行业新需求,力图培养实用型人才。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从博物馆学专硕与学硕的区分度、近期学科调整对文博专业带来的挑战为切入点,在线上对博物馆与文博专硕培养提出了建议。他认为,文博专硕设立十一年以来,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加,考古文博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文博专业仍有许多创新空间,同时也存在专硕与原有学硕区分度不大的问题,因此考古学、博物馆学与文物学之间应互利互补、携手共进,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文博专业。

  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以近代著名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的文博之路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代又一代厦大文博人的传承与进步,探究当代文博专业的学术内涵与历史精神。

  论坛期间,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纪云飞和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晓东教授为历史系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揭牌。 

  探究博物馆专业发展新方向

  圆桌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专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人才”两个问题进行对话。针对博物馆专业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原馆长赵丰研究员以国际博协对博物馆提出的新定义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博物馆新定义对传统博物馆带来的挑战。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重点分析了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专硕与学硕的区别,以此切入提出要注重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避免博物馆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不精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宋颖就博物馆专业在学科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博物馆学需要的人才、如何减少博物馆学的人才流失、如何解决博物馆专业人才“就业难”等问题与各位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探讨。

  就宋颖所提出的博物馆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人才培养要注重“宽口径”是多位专家学者的共识。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朝晖强调,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宽口径”,应培养具有多方面专业素养的人才,如文博专业、历史学专业、艺术专业、数字技术、研学活动和田野调查等教学实践活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郑霞副教授从缩小跨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差距、实践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宽口径、关注国家发展导向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浙江工商大学文管系主任白效咏副教授则强调要了解市场的需求,注重专业基础的夯实。浙大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杜正贤教授从近年来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和快速发展切入,强调了培养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和提升安全意识两方面。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刘征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陈昊副教授对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强调当下博物馆应思考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

  如何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博物馆专业也是会议中的热点问题,多位学者强调了博物馆专业建设的文史学科基础,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宫云维教授以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博物馆为例,提出要以历史学科为基础,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人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浙江工商大学网新系李骏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郑南副教授都认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专业基础与数字素养的结合。浙江工商大学新闻系张雅娟副教授认为,应关注国家的发展导向以确定博物馆专业建设的方向,以文史学科为基础、以学校优势学科为依托。

  丽水博物馆馆长胡兴旺表示,当下博物馆亟需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科研人才的缺乏导致博物馆在研究领域遇到阻碍,策展人才的青黄不接影响了高品质展览的推出。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江琳认为,随着博物馆职能的转变,业务领域的拓展,老中青三代文博人在业务交接方面产生了缺口,骨干力量的缺乏、创新型人才的不足、经济型人才的短缺给博物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扰,同时,培养具有前瞻性战略设计的管理人员也是如今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

  宁波市博物院副院长杨丹认为,现如今博物馆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博物馆实际需求脱节,许多人才在参与工作后水土不服,无法很好地适应实践要求。为此,他建议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具体项目的实践中去,培养实战型人才。

  舟山博物馆馆长叶其跃提出,当代博物馆需要一专多能会管理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钻研是很有必要的,热爱和情怀就是在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渐深刻的,有了热爱和情怀才能真正地让手中的文物活起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业人员继续学习后续培养的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所文博馆员张枫林认为,博物馆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完善自己。对此,宁波市博物院分享了他们的培养方案:院内在职人员每年至少有一次集中培训,博物院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研讨论坛,同时与外馆的交流活动也提供了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

  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了帷幕,与会的专家学者对博物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为博物馆专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次论坛由浙江省博物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由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承办。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本站,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全国热线电话

020-84317499

关注德科装饰公众号

广州德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于博物馆设计,展馆展厅装修设计,欢迎来电咨询!

粤ICP备08126626号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